设为首页  |   加入收藏  |   留言板  
邮 箱: 密 码: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网上文库>散文

煎堆的味道——杨柳依

发布时间: 2017-11-01 15:20:12   作者:   来源: 市文联

在珠三角地区有这样一句俗语,年晚煎堆,人有我有。意思是说,挨年近晚时,家家户户,不论贫富,都炸煎堆。又有句俗语说,煎堆碌碌,金银满屋。因为煎堆形状是圆的,喻为人事两团圆,炸好后的煎堆是金黄色的,有如金元宝一样,所以说金银满屋。煎堆香甜酥脆,美味可口,且煎堆的意头好,因此佛山以及南粤一带的人家,过年多有炸煎堆之习俗。

炸煎堆习俗由来已久,与此相关的民间传说也很有意思。其中一个故事,说是女娲一边补天,一边制造牛马鸡羊等生畜,到初七做了人,做到第十九日,实在太累,睡着了。人们见女娲这样劳累,不想惊动她,但又不会炼石,只好家家户户用粉做煎堆,系上红线,放在屋顶上,以补天穿。正月十九日前后是雨水节令,大多年份都会下雨。春天下雨,人们又冻又饿,炸煎堆既可暖身又可填饱肚子,于是便形成习俗。

查找史料,会发现煎堆的真正起源可追溯至唐朝。当时叫碌堆,是长安宫廷的食品,初唐诗人王梵志有诗云:贪他油煎?,爱若菠萝蜜。后来不少中原人南迁,便把煎堆带到南方,成为广东著名的贺年食品佛山地区的煎堆种类多多,出名的有龙江煎堆、九江煎堆等等。煎堆还分空心和实心两种,空心是没馅的,实心是有馅的。

我家乡做的是实心煎堆——以爆米花、花生仁拌匀成馅做的煎堆。

记得童年和少年时期,每逢过了腊月二十,村里家家户户便开始炸煎堆了。炸煎堆的工作需多人通力合作:有人烧火,有人煮糖胶,有人捏煎堆,有人擀皮面。家里人手不够时,还要请左邻右里来帮忙,所以,做煎堆时便是家庭最热闹时。

做煎堆是件细活,工序比较复杂。其中捏煎堆馅是最辛苦的一道工序——糖胶煮好,马上得把爆米花、花生仁倒进锅里,趁热把零散的爆米花等捏成球形。滚烫的糖胶会把手烫得通红,硬硬的爆米花会把手掺得发痛。这道工序通常先由母亲来做。她把锅里的爆米花迅速捏成球状,然后递给我们,我们再把母亲捏过的馅进行捏压、搓圆,然后用皮面包住馅,再在皮面外碌(粘)上一层芝麻。到这一步,炸煎堆的前期工作才算大功告成。剩下的工序就是炸煎堆——在油锅里用文火慢慢翻炸,为了把煎堆炸得均匀,需不时翻转。炸煎堆这道工序通常是由母亲一个人包揽。我们围炉而坐,静静地等待炸好的煎堆新鲜出炉,好第一时间品尝这过年才有的零食。

在整煎堆的过程中,屋外寒气逼人,屋里却温暖如春。灶膛里炉火正旺,人们边干活边聊天,空气里弥漫着香甜的气味,让人仿佛感到生活也是香甜的。

那时过年,人们探亲访友都是用煎堆油角作为礼物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拜年,一定要有煎堆油角的,俗称担煎堆担煎堆送给亲戚朋友,还一定要双数,寓意好事成双。

我姑姑的兄弟多,每年过年她回娘家时,姑父总是用自行车拉着两大箩筐煎堆,把煎堆一袋袋分送给我父亲和我叔伯。记得有一年,我去帮她做煎堆,我们足足做了一整天,姑姑炸煎堆炸了一个晚上。翌日早上,她家的两个大米缸都装满了圆碌碌、香喷喷的煎堆,显示出厚实的农家生活的底色。

煎堆不易变质,可由春节放到清明节,人吃了不易肚饿。有时,农民到田里干活来不及煮东西吃,吃个煎堆可以顶半天。在风调雨顺的日子里,农事稼樯间弥散几丝煎堆的滋味,那也是难得的福事了。但是,如若苍天不怜人,遇上大旱大涝,只怕田间耕作也难保证吃上一颗煎堆。再勤劳的农民,也只能指望来年有足够的粮食,制作年年都该有的煎堆。

岁序流年,斗转星移。如今,食物品种繁多,人们不再稀罕吃煎堆了。而且因炸煎堆功夫多、耗时长,现代人怕麻烦,一般家庭已经很少做了。随便到哪个商场,都能买到几个煎堆回来。煎堆竟成了过年时的点缀之物,人们只是将它作为民间风俗,让它在过年时摆上台面,祈求来年人事团圆、金银满屋。如此变化,着实让人对迅速发展的时代发出几声感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作者是佛山市作协会员)


Copyright © 2013 Foshan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All Right Reserved
佛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粤ICP备05098089号